一些关于以太坊杀手级应用的 GPT 脑暴和讨论

在科技创业或者产品设计中,我们通常会把“刚需”理解为用户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需求,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往往能够最迅速地触达大规模用户,从而成为“杀手级应用”。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,所谓“普罗大众的刚需”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拆解:


1. 生存与生活层面

  1. 衣食住行

    •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,人们都需要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资源和服务,而且要尽量满足便捷、经济、安全、健康等方面的诉求。
    • 相关“刚需”场景包括:移动支付、配送物流、生活服务平台、二手交易、家政、租房、出行等。
    • 如果某个技术或平台能显著降低这些基础需求的成本或提升体验(比如最初的外卖平台、美团、滴滴等在中国的爆发),往往就会获得快速增长的用户量。
  2. 经济收入与交易

    • 生计问题在大多数人群中始终是最高优先级,人们需要稳定、可持续的收入来源;企业或个人之间需要高效便捷的价值交易途径。
    • 例如:电商平台、自由职业平台、数字支付工具等,都在帮大众更方便地赚取与交易,因此形成了较广泛的用户基础。

2. 社交与心理层面

  1. 社交与沟通

    • 从微信、WhatsApp 到微博、Twitter、TikTok 等,人类在任何时代都需要沟通、社交与建立关系网络。
    • 社交产品只要解决了人际连接的效率和体验问题,往往就能成为“国民级应用”(例如国内微信、国外 Meta/Instagram 等)。
    • 这类应用满足的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刚需:社交、表达、联系、互动。
  2. 情感与归属

    • 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、被接纳,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群,这也是很多社区和粉丝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。
    • 比如 B 站最初聚焦二次元与青年亚文化,后来用户群与内容生态不断扩大,就因为满足了年轻群体的情感和认同需求

3. 成长与教育层面

  1. 学习与提升

    • 终身学习、技能升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实际需要,尤其在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,人们对知识获取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很高。
    • 线上教育平台、知识付费社区、职业技能培训等都属于此类“刚需”,如果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或提供实用知识,就能迅速获取用户。
  2. 信息与认知

    • 大家需要随时随地获得可靠的信息资讯,还需要快速进行认知升级与知识筛选(从微博热搜、知乎到各类知识社区、工具平台等)。
    • 信息过滤、去伪存真等也非常重要,解决信息过载或虚假信息的问题同样是大众的痛点。

4. 娱乐与精神世界层面

  1. 娱乐与放松

    • 工作之余,绝大部分人都需要放松、享受和减压,所以音乐、视频、游戏、短视频、直播等都成为大众日常的娱乐必需品。
    • 一款成功的娱乐产品若能抓住用户心理(如抖音的短视频满足碎片化时间的娱乐需要),很快就能在全民范围扩散。
  2. 创作与表达

    • 很多人希望通过文字、视频、音乐、艺术等方式表达自我、彰显个性,并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认可。
    • 因此,任何能降低创作门槛、让大众能够更轻松实现创作和分享的产品都具备成为“刚需”或强需求的潜力。

5. 安全与信任层面

  1. 数字资产安全

    • 在互联网时代,人们的资金、账号、数字内容等都需要防范被盗、被滥用的风险。
    • 尤其在 Web3 领域,密钥管理、钱包安全、智能合约漏洞等都是一系列新风险。如果能提供简单安全的“数字资产保管、身份认证、风险防控”方案,就能抓住大众对于“资产安全”“隐私保护”等的强烈需求。
  2. 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

    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用户对数据隐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涉及社交媒体、电商、金融、医疗等多方面。
    • 如果某个平台或技术能真正让大众“放心地掌控个人数据”,并同时满足便捷与合规,也算是击中了大众的一种“潜在刚需”。

6. 创业或技术落地的启示

综合来看,“普罗大众的刚需”不外乎就是:生存与生活、社交与情感、学习与成长、娱乐与精神满足,以及安全与信任

  • 想要打造“杀手级应用”或“国民级产品”,通常都要与这几类需求深度契合。
  • 此外,还要考虑技术成熟度和用户成本:再好的想法,如果使用门槛过高或无法满足最基本的实际需求,也难以得到大规模应用。

在 Web3 或前沿技术领域

  • 务实聚焦:如果你的项目只是一个“炫酷概念”,却没有给用户带来实质价值或满足他们核心的痛点需求,就很难走向大众。
  • 融合应用场景:与日常生活中已有的大规模需求(金融、游戏、内容创作、社交等)结合,才更容易形成破圈效应。
  • 提升体验:Web3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用户体验复杂、门槛高、不稳定性强。如果能让大众“无需感知复杂的底层技术”,就能类似当年互联网支付、网购那样实现快速普及。

总结

普罗大众的刚需通常集中在吃穿住行、社交沟通、信息获取、娱乐放松、学习成长、财务和个人安全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。它们之所以被称为“刚需”,在于它们持续且高频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,无法被随意取代或抛弃。对创业者和产品设计者而言,如果能用新的技术或模式(如区块链、AI、脑机接口等)在这些刚需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提升或体验,往往就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商业前景。

1 Like